文章來源:陳彥達醫師的塔塔皮膚診療室
皮膚專科醫師 陳彥達@著
太陽中的紫外線主要由UVB(光波長290~320nm) 以及UVA(光波長320~400nm) 所構成
UVB曝曬過多會導致曬紅以及曬傷(也就是曬到皮膚發炎)
UVA曝曬過多則會導致曬黑以及曬老
Part I: 人體試驗的防曬指標
在防曬產品的標示中,SPF(sun protection factor)主要就是評估產品對UVB的防護能力,這也是大家最熟悉的標示。
所以SPF的計算與定義是需要經過「人體皮膚試驗的」,要不然怎麼知道有沒有曬傷呢!(當然,不守規矩胡亂標示的不肖廠商不在討論範圍內~)
再來大家可能有的問題就是在SPF測定時所謂的「有擦防曬乳」是指擦多少?標準測試是每平方公分2mg的防曬乳量(大家對這個數值一定沒概念,但也沒關係,只要記得在做測試時是「厚擦」就可以了)。
SPF這個標示也是不同國家在評估產品對UVB的防護能力時「最通用的標示」,所以較不會造成消費者的混淆。
不過,在評估產品對UVA的防護能力時所使用的標示在不同的國家就有不同的標示習慣,因此大家在看產品標示時就會覺得人生好難(ORZ~)
首先講講UVA的防護能力指標中跟SPF測定方法雷同的PPD(Persistant pigment darkening)
所以由此可知,PPD的計算與定義也是需要經過「人體皮膚試驗的」,要不然怎麼知道有沒有曬黑呢!(當然,不守規矩胡亂標示的不肖廠商不在討論範圍內~)
PPD跟SPF一樣也是一個數值,範圍大致上在2~40之間,若是要有較強的UVA防護效果,建議選擇PPD數值大於16的防曬產品較有保障。
我個人是覺得PPD和SPF這種以數值來表示防曬強度是很好理解的呀!
兩者所表示的就是「有擦防曬乳時可以延遲被紫外線曬傷或是曬黑的時間是沒擦防曬時的幾倍」。
*SPF35就表示「有擦防曬乳時可以延遲被紫外線曬傷的時間是沒擦防曬時的35倍,所以原本假如一分鐘就會被曬傷,擦了SPF35的防曬後要曬35分鐘才會被曬傷」。
*PPD16就表示「有擦防曬乳時可以延遲被紫外線曬黑的時間是沒擦防曬時的16倍,所以原本假如一分鐘就會被曬黑,擦了PPD16的防曬後要曬16分鐘才會被曬黑」。
是不是很直觀,很好理解呢!
不過,為什麼台灣的防曬針對UVA防曬力的標示很少看到PPD這種標示,而是以加號(+++)來表示的PA呢?
這就是因為日本人硬是要把PPD的數值轉成以加號表示,自以為比較好理解…..
我們來看看PPD的數值與PA的加號之間是如何轉換的吧!
由於PA是由PPD數值轉換而來的,所以PA的計算與定義也是需要經過「人體皮膚試驗的」!
雖然「PA的加號系統」還是可以拿來說明防曬對UVA防禦力,但是我個人真的不太喜歡PA這種加號表示法,主要是因為PA++++就代表PPD16以上,不過以上到哪裡?沒人知道!
如果我今天很在乎曬黑,想要買個PPD35的防曬,抱歉!PA的加號無法提供這種資訊,你只能隨便選一個PA++++的產品,而且很可能只挑到一個PPD16的產品。
再者,生產防曬的廠商何必精心調配防曬呢?因為只要達到PA++++就可以讓產品看起來很厲害了呀,做PPD16跟做PPD25還不是一樣都只能得到四個加號,所以大多數廠商當然就會自動選擇做PPD16的產品就好了呀,不是嗎?
那台灣為什麼這麼多用PA標示的防曬?答案還不簡單:學日本的呀!
從上面的分享我們知道SPF、PPD、PA都是需要經過人體皮膚試驗才能評定出來的,但是「能夠評定這些指標的機構並不多」,而且因為是人體皮膚試驗,所以「不但要花時間找適合的受試者,還需要花一大筆受試者輔助費用,還要提出申請並符合繁雜的人體試驗規定」,所以很多人便開始想:如何使用「體外測試」來間接評估防曬的防護效能?
–
✍ userISM小筆記
想預防UVB造成的曬紅、曬傷,要看SPF標示
舉例: SPF35代表「有擦防曬乳時可以延遲被紫外線曬傷的時間是沒擦防曬時的35倍」
想預防UVA造成的曬黑、曬老,要看PPD或PA或臨界波長標示或Boots星號
舉例: PPD16代表「有擦防曬乳時可以延遲被紫外線曬黑的時間是沒擦防曬時的16倍」(比較少見)
而台灣常見的PA+的數值是由PPD數值轉換而來,可依以下圖表來做對照 (星號表示說明請往下閱讀喔)
PA+ > PPD 2~4
PA++ > PPD 4~8
PA+++ > PPD 8~16
PA++++ > PPD 16以上
–
PartII: 體外試驗的防曬指標
在開始介紹「體外測試」的效能指標前需要先讓大家了解一件事情,那就是:「體外測試」的一些效能指標大多是用來評估產品「對UVA的防護效果」,不是UVB。
因為在文章一開始也跟大家說了:SPF這個標示也是不同國家在評估產品對UVB的防護能力時「最通用的標示」,換句話說也就是「UVB的防護能力現在統一用的就是SPF這個需要做人體皮膚試驗才能得到的數據」!所以,請問有UVB的防護能力的體外測試嗎?答案是沒有的!!!
常用的「UVA防護效果的體外測試指標」主要有兩個,一個是美國產品喜歡用的「臨界波長指標(Critical wavelength, CW)」,一個是英國產品喜歡用的Boots星級評等(Boots star rating)。
讓我們先來看看「臨界波長指標(Critical wavelength, CW)」
說實在的,這個概念真的很不好理解,因為她轉了超多個彎~我們要知道,每個防曬產品的配方都有他擅長防護的波段,簡單的說,臨界波長指標就是把防曬產品擅長防護的波段明確化的一個指標。
我們來看看實際的例子,這樣可能會比較好理解。
上圖是一個臨界波長指標測試的實際結果圖。測試的方法是把「定量」的防曬塗在透明壓克力板上,依序照射紫外光(290~400nm的光源,也就是上圖的橫軸,wavelength光波長),並用機器偵測計算該防曬產品對各個不同波長光源的吸收能力(就是上圖的縱軸,Absorbance吸收率),繪製出圖表。
從機器得到圖表後,計算曲線下的面積,目標是要看累積到曲線下面積的90%時所對應的波長是多少,這個波長就是所謂的「臨界波長」(Critical wavelength)。所以,所謂「臨界」的「界」指的就是累積到曲線下面積的90%時的這個界線。
如果產品測出的臨界波長超過370nm,表示這個產品不只著重在短波長(UVB)的防護,同時也兼顧到較長波長(UVA)的防護,因此,這個防曬產品在美國上市時就可以標示「broad spectrum」(寬頻防曬) 的字樣,表示這個產品對UVA以及UVB的防護能力是很均勻的。相反的,如果不到370nm則不能標示「broad spectrum」(寬頻防曬) 的字樣。
所以從上圖的這個防曬產品所做出的曲線範例,我們可以看到累積到曲線下面積的90%時所對應的波長是376nm > 370nm,所以是個可以標示「broad spectrum」的寬頻防曬。我們可以發現,寬頻防曬的曲線其實看起來都像是「高原樣」的圖形,也就是UVA以及UVB的防護能力是不會差很多的。
下圖我們就來看看臨界波長小於370nm的測試結果圖長什麼樣吧!下圖的產品累積到曲線下面積的90%時所對應的波長是369nm < 370nm,所以不能標示「broad spectrum」(寬頻防曬) 的字樣。我們也可以看到,「非」寬頻防曬的曲線其實看起來都像是「高山樣」的圖形,也就是說在UVB的波段防曬能力較好,但是到了UVA的波段,防禦力會大幅度的下降,也就是我們所謂的「防護能力不均勻」。
不過最弔詭的地方來了!請問:標示「broad spectrum」(寬頻防曬) 的字樣,表示這個產品對UVA以及UVB的防護能力是很均勻,不過,對UVA以及UVB防護的均勻度跟防護力的強度或效能(預防曬傷曬黑)之間可不可以劃上等號呢?答案是不能的!!!!
來,我們再細細的看一次圖形,橫軸是所測試的光波長(Wavelength),縱軸是用機器偵測計算該防曬產品對各個不同波長光源的吸收能力(Absorbance)。「防曬強度」其實是跟產品成分「是否能吸收或反射掉環境中的紫外線」有關,吸收或反射掉的紫外線越多,皮膚越能受到保護不被紫外線侵犯。也就是說,產品對各個不同波長光源的吸收能力(Absorbance,也就是圖形的縱軸)才是代表防曬能力的強弱。
但是,「臨界波長指標」其實並「沒有」把防曬產品對各個不同波長光源的吸收能力(Absorbance)考慮進去,這個指標只在乎UVA以及UVB的防護能力是不是均勻,是不是差不多。所以「臨界波長指標」只能告訴我們防曬產品對於UVA以及UVB防護的均勻度,但沒有辦法告訴我們這個防曬的防護能力是「均勻的強」,還是「均勻的弱」!!!
再用一張比較極端的圖來跟大家實際說明:
上圖的產品A以及產品B兩者經過測試後,得到的結論都是臨界波長為376nm,所以兩種產品都可以得到「broad spectrum」(寬頻防曬) 的好寶寶標章。但是請問大家,哪一個產品的防曬效果好呢?想必大家的答案當然是「產品A防曬效果好」,因為產品A對各個不同波長光源的吸收能力(Absorbance)比產品B高得多。產品A的防曬能力就是我所謂的「均勻的強」,而產品B則是「均勻的弱」!
因為「臨界波長指標(Critical wavelength, CW)」只能告訴我們防護的均勻度,但沒有辦法告訴我們防護力,所以絕對要「搭配其他可以表示防護力的指標」一起標示。因此我們最常看到的標示方法就是SPF以及CW一起標示的產品,就像下方照片所示。
讓我來示範一下這樣的標示該要怎麼解讀呢?
答:這款防曬,經過人體測試後得到UVB的防護力為SPF50,但是不僅如此,這款防曬還送去做「臨界波長指標(Critical wavelength, CW)」的體外測試,量出的臨界波長超過了370nm,測量的曲線看起來像是「高原樣」的圖形,也就是UVA以及UVB的防護能力是不會差很多的。所以,雖然這款防曬沒有把產品送去做UVA相關的人體試驗(所以當然也就沒有PPD或是PA的數值),但是依照實驗室間接證據推論,這款防曬的UVA防護能力應該也還是可以信賴的!
–
✍ userISM小筆記
臨界波長指標(Critical wavelength, CW)
產品測出的臨界波長超過370nm,表示他不只著重在短波長(UVB)的防護,同時也兼顧到較長波長(UVA)的防護,因此這個防曬產品在美國上市時就可以標示「broad spectrum」(寬頻防曬) 的字樣,表示這個產品對UVA以及UVB的防護能力是很均勻的。
但是「臨界波長指標」其實並「沒有」把防曬產品對各個不同波長光源的吸收能力(Absorbance)考慮進去,沒有辦法告訴我們這個防曬的防護能力是「均勻的強」,還是「均勻的弱」!!!
–
接下來就要來跟大家講講另一個「UVA防護效果的體外測試指標」:「Boots星級評等(Boots star rating)」
「Boots星級評等(Boots star rating)」測試的方法是把「定量」的防曬塗在透明壓克力板上,依序照射紫外光(290~400nm的光源),但與「臨界波長指標(Critical wavelength, CW)」不同的是,「Boots星級評等(Boots star rating)」是直接由機器計算出「平均UVA/UVB光線吸收量的比值」,由這個比值數值去評定能夠得到的星星數量。
*
在新的「Boots星級評等(Boots star rating)」的評級中,沒有舊制的一顆星以及兩顆星的標示。這也不奇怪,一顆星以及兩顆星的標示本來就沒什麼意義,標示一顆星以及兩顆星的產品本就不該出現在市場上,應該要拿去丟掉!(茶~)
再來大家應該感到疑惑的應該就是為何評定星級要測量「原始防曬」以及「照過強光後的防曬」平均UVA/UVB光線吸收量比值呢?這是因為要判定「防曬產品的穩定性」。唯有在兩種測試中都過關的防曬產品才能得到星星。新制的評級星星的顆數只有「三星到五星」,大多數的防曬產品能到三星或是四星就已經算是很不錯了。
因為Boots星級評等(Boots star rating)是計算出平均UVA/UVB光線吸收量的比值,所以比值越高,代表該產品對UVA和UVB光線吸收能力越相近,也就是「防曬的均勻度越好」,這點就跟「臨界波長指標(Critical wavelength, CW)」所表示的意義雷同。
所以與「臨界波長指標(Critical wavelength, CW)」相同的是「Boots星級評等(Boots star rating)」一樣只能告訴我們防曬產品對於UVA以及UVB防護的均勻度,但沒有辦法告訴我們這個防曬的防護能力是「均勻的強」,還是「均勻的弱」!!!所以還是要「搭配其他可以表示防護力的指標」一起標示。因此我們最常看到的標示方法就是「SPF以及星星顆數」一起標示的產品,就像下方照片所示。
讓我在來示範一下這樣的標示該要怎麼解讀呢?
答:這款防曬,經過人體測試後得到UVB的防護力為SPF50,但是不僅如此,這款防曬還送去做「Boots星級評等(Boots star rating)」的體外測試,量出的結果分別為三顆星以及四顆星,也就是UVA以及UVB的防護能力是不會差很多的。所以,雖然這款防曬沒有把產品送去做UVA相關的人體試驗(所以當然也就沒有PPD或是PA的數值),但是依照實驗室間接證據推論,這款防曬的UVA防護能力應該也還是可以信賴的!
–
✍ userISM小筆記
英國常用的Boots星級評等(Boots star rating)
Boots星級是直接由機器計算「原始防曬平均UVA/UVB光線吸收量的比值」&「照射強光後的平均UVA/UVB光線吸收量的比值」去評定。與臨界波長的標示相比,其中多增加了「防曬產品的穩定性」的判定,唯有在兩種測試中都過關的防曬產品才能得到星星。
在新的「Boots星級評等(Boots star rating)」的評級中,已沒有1~2顆星的標示囉!
詳細對照表請參考*上方圖表
–
最後大家一定會想問:在UVA的防護力方面,「人體試驗的PPD/PA」跟「體外試驗的CW/Boots star rating」到底誰比較好?誰比較可信?
這個還真的有點難回答。因為廠商送檢了體外測試就不會做人體試驗,所以同時花錢做人體試驗的PPD/PA跟體外試驗的CW/Boots star rating的產品目前沒聽說過,所以兩者間孰優孰劣,或是兩者間關聯性的強弱,目前真的無從得知。
但是就學理上推論,「紫外光穿透防曬的量越少,到達皮膚的紫外線也就越少,所以曬黑曬傷的症狀也就會越晚發生」。體外測試就是在測紫外光穿透防曬的量(只是換算成吸收率呈現),因此美國和英國才會認可體外測試結果在人體上的適用性。
最近有朋友問我說:網路上有謠言說防曬標示的檢測通通都是騙人的,都是廠商自己亂標的,所以都不可以相信,是真的嗎?
當然不是真的呀!
這個世界上還是有很多認真在做產品的廠商投入了很多的心血在防曬的製作上,並且主動將產品送檢來評核防曬效能,得到相關的檢測報告!但不免俗的還是有黑心廠商的存在。
因此,選擇防曬還是得謹慎並參考多方專家意見才是!
–
✍ userISM小筆記
要做好全面的UVA、UVB防護,在選擇防曬品上除了看SPF之外,請搭配其他常見的PA、星號做選擇,或是再次深入瞭解臨界波長指標,才能找到最適合的防曬產品喔!
另外團隊也特別提醒,在濕熱容易流汗出油的環境使用的防曬品,儘量選擇具有耐水、耐汗功能的產品,才不會一流汗出油就功虧一簣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