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師專欄】皮膚保濕系統&不同膚質保養的保濕產品選擇邏輯大揭密

 

文章來源:陳彥達醫師的塔塔皮膚診療室
皮膚專科醫師 陳彥達@著

 

皮膚要健康,皮膚的保濕系統必須要先健全。



這篇文章塔塔醫師要來帶大家「認識皮膚的保濕系統」以及「不同膚質保養的保濕產品該如何選擇」。

延伸閱讀:在家就能完成膚質檢測!只要1個步驟,快速進行肌膚檢測



知道到底哪個環節出問題後,才能知道到底要選擇什麼樣的保濕產品來改善皮膚乾燥的問題。因為「所有保濕產品的設計都是想要盡可能的模擬皮膚天然的保濕系統」。



所以,看完這篇文章之後,你會發現並非所有的皮膚乾燥問題都能靠一瓶油膩的凡士林來解決,有時還需要綜合其他含有活性成分的保濕產品一起使用,才能達到真正舒緩的效果!



也希望大家能夠了解不同膚質需要如何選擇不同的保養,這中間的邏輯到底在哪裡!


Part I:認識皮膚的保濕系統


皮膚有兩大保濕系統:
第一是角質層內的保濕系統,也就是「角質細胞間脂質與天然保濕因子」


第二則是覆蓋於角質層外的保濕系統,也就是「皮脂腺分泌的油脂」


這兩大保濕系統缺一不可,過猶不及都無法造就健康的皮膚!

以下分成三個部分來做講解:
Section A:角質細胞間脂質
Section B:角質層內的天然保濕因子
Section C:皮脂腺分泌的油脂


Section A:角質細胞間脂質

我們皮膚的表皮細胞死亡後便會形成乾燥無生命的角質層,成為人體最表面的防護層,防止皮膚的水分散失到空氣中。



角質層是由「無生命的角質細胞」以及「角質細胞間脂質」組合而成,整個架構就像「磚瓦牆的磚塊和水泥」一樣,形成皮膚表面完美的防水屏障。



若角質細胞間脂質量足質優,那麼我們的角質細胞就會排列整齊的堆疊在一起(就像是磚塊有充足的水泥做固定一樣),防止皮膚的水分散失,如此一來,皮膚就會平滑細緻有光澤;



但是相反的,若角質細胞間脂質偷工減料(份量不足或是成分不完整),那麼角質細胞就無法整齊堆疊,皮膚的水分便會由角質細胞間的縫隙散失到空氣中,造成皮膚乾燥、粗糙、暗沈、皮屑紛飛的症狀。

 

「角質細胞間脂質」主要來自於「表皮顆粒層的活細胞」。


顆粒層的活細胞內會形成許多板層體(Lamellar body),內含多種「角質細胞間脂質的原料」以及「合成角質層油脂所需的酵素」,並於細胞死亡(變成角質細胞)之前將這些物質釋放到角質細胞間的空隙形成「角質細胞間脂質」,防止皮膚水分由角質細胞間的空隙散失到空氣中。


角質細胞間脂質主要包含神經醯胺(Ceramide)、磷脂質(phospholipid)以及膽固醇(Cholesterol)。目前的科學研究認為,皮膚健康人的角質細胞間脂質是由上述三種主要成分以1:1:1的濃度混合而成。

所以,大多市面上「輔助角質層修護」的保濕產品,都會含有角質細胞間脂質的類似成分:像是添加神經醯胺(Ceramide)、使用一些植物類脂質(像是「乳油木果油Shea butter內含的脂肪酸」、「三酸甘油脂Triglyceride」或是「甘油Glycerine」)來取代磷脂質、加入一些含有植物脂質和植物固醇類的油脂(像是「葵花籽油Sunflower oil」)來取代膽固醇等等,希望盡可能地去模擬角質間脂質真實的情況。



不過,就算有類似的成分,但混合的比例不對還是會大大的影響角質層修護的能力。


然而,這些配方的混合比例是各大廠商的機密,並不會在成分表中告訴我們各成分的使用量。因此,在現實狀況中,消費者也無從去挑選一個以1:1:1的濃度混合而成的保濕產品,只能依照成分表先從「成分的有無」以及「使用的經驗及感受」來作為挑選的依據。



所以塔塔醫師的建議是:挑選「輔助角質層修護」的保濕產品還是以較知名的大品牌作為選購依據。因為這些較知名的大品牌為了不砸自己的招牌,在新產品上市前都會預先做不等規模的人體試驗,進行產品效能的測評,有些品牌也會與專業醫師合作,搜集醫師專業的建議進行產品的調整改善,相對來說還是較有保障的。



此外,除了直接添加角質細胞間脂質的類似成分之外,許多輔助角質層修護的乳液也會添加一些「能夠活化表皮顆粒層活細胞製造角質細胞間脂質」的成分,像是常見的「泛醇(Panthenol)」以及「菸鹼醯胺(Niacinamide)」就有增加皮膚製造角質細胞間脂質的能力,所以藉此達到輔助角質層修護的效果。這兩種成分因為相對較溫和,對皮膚刺激小,大眾接受度高,所以其實可以廣泛地在許多保濕產品中看見。


 

Section B:角質層內的天然保濕因子


角質層內除了角質細胞間脂質之外,還有「天然保濕因子(Natural moisturizing factors)」來協助皮膚的保濕。


天然保濕因子(Natural moisturizing factors)主要的成分是由數種親水性的胺基酸所構成,包含組胺酸(Histidine)、麩醯胺酸(Glutamine)以及精胺酸(Arginine)。藉由這些胺基酸親水的特性,可以抓住水分,減緩角質層中的水分散失到空氣中。


這些天然保濕因子的胺基酸是由角質細胞內的「聚絲蛋白(Filaggrin)」分解而來的產物。聚絲蛋白(Filaggrin)是一種主要存在於表皮細胞(尤其是表皮顆粒層活細胞)內的一種絲狀蛋白質。當細胞死亡成為角質細胞後,聚絲蛋白(Filaggrin)就會漸漸的被酵素分解,產生上述的親水性胺基酸,為角質層的保濕做出一份貢獻。


那市面上有能夠補充皮膚天然保濕因子的產品嗎?其實許多各式青春露們或是活膚精華類的產品都不難發現有添加類似天然保濕因子的成分。



目前市面上的產品通常是使用酵母培養的萃取液(Yeast extract)或是酵母細胞分解液(Yeast cell lysate)來作為模擬皮膚天然保濕因子的效果。


因為無論是酵母培養的萃取液或是酵母細胞分解液中,都含有大量的胺基酸,所以的確會有部分皮膚天然保濕因子的效果。這類成分常添加於許多廠牌的化妝水中(有些精華液、乳液也會添加),作為第一層補水保濕的保養。


然而,看到現在大家應該都了解:角質角質層內的保濕系統不是只是單單由天然保濕因子所構成的,所以針對極需保濕的肌膚而言,只補充含有天然保濕因子的化妝水或是精華液當然是不夠的,所以再適度的補充一層具有前文所提到角質層修護成分的乳液才算完整的模擬角質角質層內的保濕系統!


Section C:皮脂腺分泌的油脂


接著要來跟大家談談「覆蓋於角質層外的保濕系統」,也就是「皮脂腺分泌的油脂」。

皮脂腺是皮膚內的腺體,位於毛囊旁,時時刻刻分泌著皮脂。皮脂分泌出毛囊後便會覆蓋於表皮,形成一層油性的保護層。

皮脂的成分主要由「角鯊烯(Squalene)、膽固醇(Cholesterol)、膽固醇酯(Cholesterol esters)、蠟酯(wax esters)以及三酸甘油脂(Triglyceride)」所組成。其中膽固醇以及三酸甘油脂可以滲透到角質細胞間,補充角質細胞間脂質;而角鯊烯、膽固醇酯以及蠟酯則是類似封閉型保濕劑的作用,在表皮外形成油性的皮脂膜,減少表皮水分散失到空氣中。


為了達到封閉型保濕劑的隔絕皮膚水分散失的效果,在許多市面上的保濕產品中都會添加一些油質成分於其中,希望能夠達到更好的保水效果。添加的成分不外乎幾大類(其實都是類成分):


1. 添加皮脂內含的油脂成分(像是角鯊烯、蠟酯);


2. 添加一些植物性的油脂(乳油木果油 Shea butter、葵花籽油 Sunflower seed oil、燕麥油 oat oil);


3. 使用矽靈(Dimethicone)的人工合成類油脂;


4. 終極版就是使用凡士林這類石化工業生產的油脂來做封閉型保濕。


 

Part II:不同膚質的保養選擇邏輯


接下來的大哉問就是:「我到底需不需要封閉型保濕?是該選用滋潤度比較高(產品含油比例較高)的產品還是選用較清爽(含油比例較低或是使用矽靈為基底)的保濕?」

這完全取決於你「本身皮膚封閉型保濕(皮脂)是否足夠,也就是你皮脂腺分泌的量是否足夠。」



其實,大多數人最需要皮膚保溼的時間便是「洗完臉後的那段時間」!!因為此時臉上的油脂以及髒污被洗面乳洗掉,皮膚表面相對來說處於一個較缺乏保護的狀態,需要依照皮膚油脂分泌回來的速度來決定保濕要用什麼。



以下就讓我們來看看不同的膚質在洗完臉後的皮脂分泌情形以及塔塔醫師建議的保濕策略吧!

情況一:
今天如果你是超級大油肌(早上起床洗了臉,但是不到中午就感到油膩不適,需要吸吸油的人),代表你本身皮膚的封閉型保濕(皮脂)已經是過度活躍的狀態了,在洗完臉後的半小時內(或者更快)就能分泌出適度/甚至是過量的油脂滋潤保護皮膚。這時,建議選用不含油脂成份的保濕產品,免得油上加油,反而造成毛囊開口的阻塞。而所謂不含油的保濕產品指的就是一些透明的保濕精華液或是凝膠類的產品,而使用這些產品的目的只是為了要在皮脂分泌出來前的短暫時間內盡量減少皮膚水分的散失。

 

況二:
今天如果你是略偏油性肌膚(早上起床洗了臉,直到接近下午下班時才會感到油膩不適的人),代表你本身皮膚的封閉型保濕(皮脂)分泌稍稍偏多了一些,但是在在洗完臉後的半小時內皮脂腺可能會有點來不及分泌出適度的油脂滋潤保護皮膚,所以此時可以薄擦一些較清爽(含油比例較低或是使用矽靈為基底)的保濕產品來舒緩剛洗完臉後一段時間皮膚可能產生的乾澀不適。

 

情況三:
今天如果你是中性肌膚(早上起床洗了臉,一整天都不太會感到油膩不適的人~真好!),代表你本身皮膚的封閉型保濕(皮脂)分泌適中夠用,但是在在洗完臉後可能需要一到數小時內才能分泌出適度份量的油脂滋潤保護皮膚,所以此時可以「依照個人喜好及感受」選用含油比例較高的滋潤產品或是一些較清爽的保濕產品,選擇較不受限。

 



情況四:
今天如果你是乾性肌膚(皮膚常會有乾癢脫屑的狀況),代表你本身皮膚天然的封閉型保濕(皮脂)分泌過低,因此可以選用含油比例較高的滋潤產品(甚至有人會薄擦凡士林)來做最外層的封閉型保濕。不過,針對乾性肌膚的保養絕對「不是」單單只用凡士林就可以草草解決打發的!很多乾性肌膚的人一定會發現:我明明擦了很油的東西在臉上,但是還是可以摸到硬硬刺刺的角質皮屑突起,擦完凡士林或較滋潤的乳霜後,感覺變得又油又乾的,還是不舒服。這是因為會有乾癢脫屑的狀況往往同時代表著角質層保濕系統的崩解,因此在使用最外層的封閉型保濕之前,你需要先幫皮膚補充水份並且同時給予角質修復需要的成分(補充角質間脂質、天然保濕因子或可以促進角質間脂質分泌的泛醇以及菸鹼醯胺等),如此將皮膚的兩大保濕系統同時修復方能恢復皮膚健康。

不過,接著會出現的問題就是:醫生,我到底是什麼樣的膚質呢?我T字部位(額頭、鼻子和下巴)常常在中午之前就油到發亮,但是兩邊臉頰就還好,那我該如何保養呢?


在塔塔醫師的經驗,絕大多數的人,或是可以大膽的說「全部的人都是所謂的混合肌」。可以是「大油肌」混「一般油肌」、「一般油肌」混「中性肌」、「中性肌」混「乾性肌」等等。


當混合肌的兩種混合膚質不要相差太遠時,保養起來還算方便;不過,若是相差較遠(常見是「略偏油性肌膚」混「乾性肌」)時,照顧上就會產生疑慮:到底要為了「較乾燥的臉頰選擇滋潤的產品」還是為「較油的T字區域選擇較輕爽的保濕產品」呢?


塔塔醫師在門診每次遇到這類糾結的病患都會告訴他/她:「誰說臉上每個地方都要擦同一種保養品?可以「分區保養」呀?油的部分擦清爽的,乾的部分擦滋潤的不就好了!」希望大家都能有「分區保養」這樣的觀念,不再為混合肌保養所苦!



塔塔醫師使用口服A酸治療痘痘的病患也常常詢問「口服A酸治療時的臉部保養問題」。因為很多痘痘肌的患者在治療前都是大油肌,使用口服A酸治療後突然出油量明顯減少,造成不知該如何照顧這樣相對清爽的皮膚。



針對這個狀況,塔塔醫師的建議是:
口服A酸中低劑量(每日10~20mg)的病人,皮膚狀況會比較偏向一般的油性肌膚或是中性肌膚的狀態,可以選擇較清爽(含油比例較低或是使用矽靈為基底)的保濕產品來做基礎的保養。
針對使用較高劑量口服A酸(每日40~60mg)的病人,皮膚狀況會比較偏向乾性肌膚的狀態,所以就會建議使用一些含有角質修復成分同時也較為滋潤的保濕產品來做保養。

讀到這裡,眼尖的人可能會發現:「誒?玻尿酸『並不是』皮膚兩大保濕系統內的主要成分呀?那為什麼會有許多人推薦可以使用尿酸來保濕呢?」

的確,玻尿酸 的確「並非」皮膚兩大保濕系統內的主要成分,而是構成「皮膚真皮層中細胞外基質(Extracelluar matrix)」的重要成分之一。在研究中發現,玻尿酸 這種大分子物質結構中含有許多的氫氧基(-OH,一種化學官能基),可以吸收比自己重量重很多倍的水分子。所以說,玻尿酸 就有點像「海綿」,吸水後就能膨脹體積。因此,皮膚之所以有厚度而且能有豐潤彈性,玻尿酸絕對是功臣之一。

因為玻尿酸 「吸水」的特性,所以在化妝品學的研究中,許多人就想:如果在皮膚上使用含有玻尿酸成分的保養品不就可以幫助我們皮膚表面將水分抓住,加強保濕了嗎?這個觀念其實沒錯,因此有許多的玻尿酸 保濕在市面上橫行馳騁,也是眾多民眾喜歡的保養品類型。

 

不過,在使用玻尿酸 保濕必須還要有一個觀念,那就是:「雖然玻尿酸跟海綿一樣能夠吸水,但是就像吸飽水的海綿放在乾燥的地方會漸漸乾掉一樣,玻尿酸本身並沒有辦法阻止水分子蒸散到乾燥的空氣中!所以必須要有封閉型的保濕才能防止水分蒸散,如此玻尿酸的吸水保濕才算是有效。」大家一定都有經驗:那就是在單獨使用玻尿酸一段時間後,玻尿酸乾掉形成一層膜,像是膠水乾掉形成的膜一樣,還會脫屑。這就是沒有封閉型的保濕防止皮膚表面水分蒸散的後果!

 


因此,塔塔醫師建議:

「油性肌膚」的人,因為本身就有充足的天然封閉型保濕(皮脂),因此,可以單獨使用一點玻尿酸保濕即可,為你的皮膚在玻尿酸內的水分蒸散掉、乾掉之前,一定來得及分泌出適量的皮脂來阻止玻尿酸乾掉!

相對的,若是「中性或是乾性肌膚的人」(皮脂分泌較少)使用玻尿酸保濕,就建議在使用玻尿酸保濕後加上一層薄薄的封閉型的保濕產品來防止玻尿酸乾掉!如此才不會越保養越乾(因為乾掉的玻尿酸會起屑,甚至還會吸走皮膚角質層內的水分,皮膚反而越保養越乾)~

 

這篇文章的目的,是希望大家系統有初步的認識及了解,並且能夠建立一到適合自己皮膚保養的邏輯。現在市面上產品琳琅滿目,廣告宣傳又是眼花撩亂,只有從基本的皮膚生理下手,才能以不變應萬變,找到適合自己的保養品和保養程序。

此外,塔塔醫師再次提醒大家,皮膚的保濕產品最好不要太過複雜(其實所有皮膚的保養品成份都不要太過複雜),許多的聲稱都只是噱頭,所以凡璞歸真,了解皮膚在自然的狀況下有哪些成分以及在不同膚質的狀況下需要的是什麼,才不會讓我們的皮膚啞巴吃黃蓮,有苦說不出呀!

 

✎ 相關文章推薦